摄制 ︳胡洪月 李保健
4月10日下午,河北科技大学樱花盛开的牧星湖畔,27项非遗展位构成文化长廊,师生们将传统文化与美育思政结合,打造了一场“可听、可赏、可品”的非遗盛宴。活动也吸引了众多留学生与外教参与其中,非遗展演变“圈粉”现场。
“嗡、嗡、嗡……”一串清越的金铃嗡鸣远远传了过来。顺着声音挤进人群,来自国际教育学院的孟加拉国留学生沙赫正身着靛蓝长衫,手腕轻抖将空竹抛向半空,随即双臂一张,旋转的竹轮又稳稳落回丝线。和他一同表演的7位不同肤色的留学生时而“抬头望月”,时而“海底捞月”……他们神态专注、动作娴熟,引来阵阵喝彩声。
“2023年的‘非遗文化周’上,看完同学们的抖空竹表演,我一下子成了中国这项传统健身运动项目的粉丝。”沙赫笑称,“我还带动了7位留学生加入了抖空竹社团,大家常和中国同学切磋技艺。”
在氤氲着崖柏清香的展台前,衡水郑家香坊第十五代传承人郑连池手持香篆娓娓道来:“古法制香严格来说有几十道工序,恰如育人需经岁月淬炼。”作为校地共建非遗基地的典范,郑家香坊接待过上千名研学师生,其中有不少外国友人实践体验过后,爱上了篆香文化。郑连池说,这次来学校,几名留学生像“追星”一样追着他要学习篆香制作。
4月10日下午,河北科技大学牧星湖畔,学生正在观赏制作的潍坊风筝。河北日报记者 李保健摄
扎染展区旁边绳子上晾晒的十来件T恤衫,吸引了两位外教的目光。走近展区,空气中弥漫着植物染料淡淡的清香,桌上整齐摆放着洁白的布料、五彩的染料,以及各种扎染工具。听完扎染社团学生讲解,来自澳大利亚的教师白龙现场体验了一把。他将一块白布巧妙地捆扎成独特的形状,随后放入染缸,片刻后取出,原本洁白的布料瞬间绽放出奇妙的图案。“太神奇了!”白龙连连惊叹。
秸秆扎刻展位上,来自科特迪瓦的提亚正在向中国学生讨教鲁班锁的制作方法。“不用钉子、胶水,几节秸秆就能制作一个精巧的扎刻作品。”提亚说,“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令人惊叹!”
不远处,3D打印的风筝骨架也引来几名留学生关注。“这不仅是文化体验,更是创新实践。”据河北科技大学美育负责人孙璐野介绍,学校将非遗与教学创新结合,如材料学院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对非遗项目材料进行改良,艺术学院将龙纹融入方巾设计等。这些实践既提升了学生审美,也为非遗注入科技动力。
“今年的非遗展演共有27个项目亮相,吸引了近万名师生参与。”该校团委副书记阎若思介绍,学校2005年起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以来,已引进唐山皮影戏、武强年画、藁城宫灯等38个非遗项目,这些项目也吸引了很多留学生和外教加入。为了让更多留学生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校通过双语课程、国际研学等渠道,将非遗融入留学生教育体系。未来,学校将创新方式,让中国非遗“圈粉”更多留学生,让非遗不断走向世界。(河北日报记者 李保健)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