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DeepSeek等 AI 工具的问世,人工智能对创作的冲击,成为文化领域的热门话题。作家麦家曾直言,DeepSeek 等工具可能已经比 95%的人写得好。
3月27日至31日,南京新剧荟启幕,人工智能话题再度成为台上台下热议的焦点。作为南京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南京新剧荟由南京广电集团主办,是立足南京、面向全球的戏剧竞演活动,也是国内唯一以“新”作为入围标准的戏剧文化品牌。
今年,新剧荟从全国上百部投稿作品中遴选出6部入围剧目,投稿数量、质量均超往届,特别是较高的“含AI量”成为本届新特点。南京编剧冯勉创作的《量子时代的爱情》作为开幕剧,聚焦的就是人工智能。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凭借人工智能技术,科技水平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集人工智能及浸入式体验为一体的新型线上社交平台“银河”孕育而生。舞台上两个人形机器人情感故事的背后,闪现着复杂的人性,也暗藏着生命与宇宙起源的真相……“这部剧更多探讨的是根本性问题,就像有一句话所说,‘未来解决科学问题其实要用哲学,而不是靠技术。’”冯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AI技术还让舞台产生新的变化。以入选剧目《如果去了忘忧山》为例,舞台上的四块屏幕借助AI自动生成贴合剧情的画面,并能将人物影像实时转化为动画。因为AI生成的随机性,每场走进剧场的观众,看到的画面都不一样。此外,AI在剧本创作、场景与人物设定等环节提供助力,甚至新剧荟的主视觉海报,也是在AI的协助下完成的。
AI技术广泛应用,让人不禁发问,如今观众还需要剧场吗?在“算法能否穷尽艺术的奥秘”围炉话戏剧线下互动活动中,知名戏剧人、南京新剧荟艺委会主席赖声川给出掷地有声的答案——剧场的疗愈功能无可替代。回溯自己40年的剧场生涯,赖声川感慨万千:“起初,剧场里连投影机都没有,将9块电视荧幕拼凑成一个画面,就代表着顶尖科技。如今,屏幕薄如纸张,还可以揉来揉去。”尽管技术日新月异,他却始终坚信:“最大的科技还是我们的人心。因为心灵里的东西,不是AI能算出来的。”基于此,他期望剧场能回归更有仪式感的状态,为观众带来不可替代的戏剧体验。
纵观今年的新剧荟,入围剧目题材多元、风格各异:《一场未命名的游戏》通过碎片化的时空叙事,营造神秘莫测的剧场体验;《少年故事》聚焦命运转折点,展现人性的深刻蜕变;《山寺梦谈》以林徽因为原型展开奇幻叙事;《牛之过隙》通过田园牧歌的笔触唤醒童年记忆。其中《山寺梦谈》在演出中场环节设置沉浸式互动体验,观众登上舞台,瞬间从旁观者转变为剧情的深度参与者,这一创新互动模式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不完美”或许正是人类的独特价值。编剧兼导演张博带来的《如果去了忘忧山》,秉持“真实比完美更重要”的创作理念,将视角聚焦于三位并不完美的母亲——乡村单亲妈妈、失独家庭作家和迷失自我的全职太太。演出落幕时,很多观众在剧中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真切感受到“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的深层含义。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虚拟交流日益普遍的当下,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具身交流愈发弥足珍贵。而剧场作为承载真实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其疗愈功能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更加凸显。就像赖声川所说,剧场发生的是最真实的人跟人之间的互动,人们在同一个屋子里呼吸同样的空气,透过人类的情感、故事,探讨共同的议题,这是很难取代的:“在电影院里,再伟大的电影,最后你想鼓掌,你为谁鼓掌?没有人谢幕。戏剧就不一样,导演、演员都在,可以面对面交流,观众可以获得迷人的交互性与沉浸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