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中国天眼’吗?”
为进一步弘扬中国科学与文化自信,宣扬科学家精神,4月16日,一场以“中国天眼”为主题的讲座在贵阳市白云区民族中学开展。贵阳信息科技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张承民走进校园,和同学们分享大国重器建设背后的故事。
报告现场
地处贵州深山的“中国天眼”FAST工程是世界最大、最灵敏的探测装置,将宇宙视野推向新的深度。而张承民曾担任“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的科学助理,同时也是FAST工程的学术秘书,深度参与了这项举世瞩目的科研项目。结合自身经历,他从什么是中国科学家精神,“中国天眼”能做什么、南仁东的奋斗事迹、“中国天眼”成功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FAST有多大?它相当于一个天安门广场,两个鸟巢。”张承民运用大量数据和比拟,将高深的科学概念转换成同学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解“中国天眼”的结构和科学目标等。
为了给“中国天眼”找个合适的地方安“家”,“中国天眼”重要奠基人、人民科学家南仁东在全国多地开始了漫长的考察寻址,这期间,他带病工作,誓言“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中国天眼’”。
张承民进行分享
“南仁东心怀大爱报效国家,践行诺言,无私奉献祖国的科技事业。”张承民说,“中国天眼”的成功正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最好见证。
“以‘中国天眼’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改变了贵州的面貌,交通、通讯、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张承民表示,无数建设者的共同努力造就了这一切。
“每人一小步,国家崛起一大步,每个人的选择最后形成了国家命运的转折。”最后,张承民勉励大家:“未来国家科技建设,将会有你们这一代青年的身影。”
学生提问
整场报告旁征博引,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对浩瀚宇宙、前沿科学的向往,大家纷纷举手提问,对“中国天眼”建设、运行的种种细节充满好奇。
“南仁东爷爷很伟大,在建设‘中国天眼’的过程中,他付出了那么多,让我很感动,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文化自信。”学生谢文婷说,讲座激励她矢志不渝地追寻目标,努力学习,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长卢奇表示,希望这场报告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追寻科学之光。
贵州教育报记者 岳端
编辑 陈茜茜
二审 贺韬 罗欢
三审 王宁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