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吴储岐
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质效——“小马拉大车”问题这样破解(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曾经,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高堆社区,一组调研数据揭示了基层工作的现实压力——社区每月开具证明数量普遍多于200份,一名社区工作者每月用于办理证明的时间超过40个小时……
现在,在高堆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社区简政通”信息系统让居民和工作人员都省时省力——居民李女士办理居住证明时,系统自动关联租房合同、水电缴费记录,无需提交纸质材料。“以前要跑社区、派出所办的事,现在手机上5分钟就能搞定。”李女士说。
“小马拉大车”是长期困扰基层的问题,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央相关部门强化制度保障,地方党委和政府狠抓问题整改,曾经长期困扰基层的“开不完的会议”“填不完的表格”“迎不完的检查”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在增加,而且在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不断出现,一些地方治理负担超载、治理能力相对欠缺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和制约了基层治理整体效能。
2024年,中央相关部门按照“壮马、轻车、畅路、聚力”的思路,研究制定关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政策措施,切实推动为基层减负赋能。
“中央部门的政策措施为基层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提供了具体方向。以优化基层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用为例,我们鼓励街乡打造基层治理的‘数字智库’,构建多元化智能服务矩阵,实现社区服务提质增效,形成左家庄街道‘一码共治’、双井街道‘13社区’、朝外街道‘芯上朝外’等典型做法。”北京市朝阳区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说。
在朝阳区左家庄街道,顺源里社区工作人员王秋月演示着手机里的“一码共治”平台:扫码进入单元门页面,环境卫生、设施维修等问题可一键上报,后台自动派单至物业或职能部门。“以前,各类基础台账重复填报,我们都成了‘表哥’‘表姐’,走访居民的时间就少了。现在,数据动态更新,各部门实时共享,让我们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王秋月说。
从文山会海到云端治理,从疲于应付到专业服务,这场基层治理的深刻变革正在重塑中国之治的微观基础。随着为基层减负各项措施落地见效,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图景正在各地渐次展开。
据悉,下一步,中央相关部门将持续指导各地强化党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认真落实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的政策措施,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办好惠民利民实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原载于《人民日报》(2025年04月08日 第 04 版)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