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2025年3月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2025年3月(3月1日零时至3月31日24时),广东省共报告2起一般及以上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为较大级别,共发病2例,死亡2例。
分别为:深圳市龙岗区报告的一起误食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病1例,死亡1例;珠海市斗门区报告的一起食用蟾蜍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病1例,死亡1例。
野生蘑菇千万别吃
“蘑菇中毒的也多是对毒蘑菇有一定鉴别能力的人。”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陈子晞副主任医师说,很多人都自以为有鉴别野蘑菇的“土方法”,殊不知却是“刀尖舔血”。
实际上,除了专业人士凭借丰富的经验多方鉴别外,目前并没有哪种方法能百分之百识别出毒蘑菇,鉴于蘑菇中毒的后果很严重,建议大家不要去采野生蘑菇。
常见毒蘑菇来认认
毒蘑菇中毒如何自救?
1.催吐
在中毒者神志清醒的情况下赶紧催吐。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具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的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2.立即就医
中毒后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蟾蜍不要随便吃
据了解
蟾蜍皮肤及腺体中含有多类有毒物质
包括蟾蜍毒素、肾上腺素类似物等
这些成分可直接影响
心脏、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
人因误食、过量使用蟾蜍或其分泌物(如蟾酥)而引发毒性反应,中毒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心悸、心律不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呼吸衰竭或心脏骤停。
直接接触蟾蜍也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红肿、红疹、瘙痒等症状,还有可能引起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如果毒液进入眼睛,还会引起视力下降、眼部红肿、瘙痒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有医学界人士表示
民间流传的“蟾蜍去毒偏方”
均缺乏科学依据
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未获任何专业认证
高温、泡酒、只吃腿肉都无法去毒
蟾蜍毒素性质稳定,普通厨房加工手段无法破坏其毒性,用120℃的水将蟾蜍煮沸加热,4小时后仍能检出毒性成分。
至于将之泡酒可消除毒性并无科学根据,酒精反而会加速毒素溶解,近年已有多起饮用蟾蜍酒致死案例。
仅食用腿部肌肉也无法避免危险,因为毒素可通过蟾蜍的淋巴循环渗透至全身组织。
专家提醒
切勿听信民间偏方
擅自食用蟾蜍及其制品
蟾蜍毒素毒性强
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
如不慎误食蟾蜍
应立即催吐并尽快就医
转发提醒身边人!
警惕有毒动植物!
综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州日报 人民日报等
来源: 新北方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