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4月12日讯(记者 叶雨欣)在福建省霞浦县,一场以“高质量 树品牌 兴产业”为主题的2025霞浦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于4月11日落下帷幕。这场汇聚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及养殖户的盛会,见证了“中国南方海参之乡”用22年从“北参南养”试验田蜕变为全国30%海参产量的产业传奇。2003年霞浦渔民在室内水泥池成功暂养北方海参苗种,以86%成活率打破南方不能养参的定论,凭借南北温差形成的养殖时间差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北参南养”主产区。2024年,全县海参产量达10.2万吨,占全国30%,产值突破102亿元。
叶雨欣 摄
然而光鲜的数据下暗藏隐忧:苗种依赖、加工短板与生态压力。每年从北方购入苗种耗费数十亿元、加工产品占比偏低、传统网箱超密度养殖导致海域生态压力骤增,这些正成为产业进阶路上必须跨越的沟壑。面对挑战,霞浦县委书记郭文胜在大会上明确方向:“要通过延链强链补链,整合多方资源破解瓶颈,让‘霞浦海参’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叶雨欣 摄
叶雨欣 摄
“苗种卡脖子”是霞浦海参产业的一大痛点。2023年,本土化育苗试验迎来转机——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与福建一嘉苗业联合攻关,成功培育出适应南方水温的仿刺参“福参1号”秋季苗种,填补了中国南方仿刺参育种的空白,标志着“南参南养”新模式的开启。“2025年,海参育苗场还要扩建成1万多平方米,预计会育出500万头海参苗。”县海洋渔业发展中心研究员叶启旺表示,随着海参育苗逐渐增加和更多育苗场加入,南方本土化苗种将逐步取代北方苗种。
霞浦融媒体 摄
产业的变革不仅发生在实验室里。在北壁乡池澳村,传统养殖模式正被“鲍参混养”取代。研究人员发现,海参能清理鲍鱼残饵,减少病害发生,而鲍鱼活动频率的提升又改善了海参生长环境。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开展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行动,已清退超规划网箱养殖550.8公顷,约占全年总清退量86%,为生态养殖腾出空间。
霞浦融媒体 摄
会上,抖音电商综合业务海鲜水产行业运营经理郭峰玮指出,干海参、即食海参及使用海参作为原料的佛跳墙、大盆菜等品类增长显著,近两年增量超10亿元。霞浦企业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御蓝记水产研发的全国首条海参压片生产线,以零下28℃细胞破壁技术攻克即食难题,真正实现了海参即食。鼎鸿工贸推出的金汤佛跳墙、鲜食海参等产品,年销数亿元。此外,在资金支持方面,霞浦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创新推出基于企业生产链的信贷模式,为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霞浦海参产业的蜕变之路清晰可见:从依赖北方苗种到本土化育苗突破,从粗放养殖到生态混养,从原料输出到精深加工,每一步都凝聚着政府、科研、企业与养殖户的协同之力。未来,随着育苗产业化提速、南北协作深化与品牌影响力辐射,霞浦海参或将真正实现从“三分天下”到“金字招牌”的跨越。
来源:海峡导报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