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课听起来流畅自然、清楚明白,而有的课却庞杂凌乱、没有头绪?其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逻辑性问题。
好课特别讲求内在的逻辑性。所谓“逻辑性”就是课堂的设计与实际进程遵循并合乎思维规律。课堂教学的逻辑性取决于教学设计的逻辑性,就是设计时要想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并且先后顺序的安排科学合理,有道理可说。
好的课堂教学为什么特别讲究逻辑性有三个原因。
其一,教学内容本身存在逻辑性。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教学内容的设定是一个难点,一篇“囫囵”的文章放在面前,该抓取哪些教学点,需要紧扣核心素养,确定单元目标,考量文章特色,这是教学内容选择的底层逻辑,否则就流于随意,课堂成了“杂货铺”。
其二,学生认知过程有可遵循的逻辑规律。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要让学习真正发生,需要考虑用怎样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需要把“知识点”设计成“问题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前有铺垫后有回应,前有激疑后有解答,激发思维的火花。
其三,一堂有生命力的课应该呈现学生学习结果的递进性。简而言之,就是考查学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是否有知识及能力的明显长进。换一个说法是考量课堂是否有效。
在上述三个逻辑要求上,第三个逻辑往往最考验设计者的功夫。有些课,第一遍朗读,学生就已经表现相当好了,教学几十分钟后,结果读得还没有前面好,这显然没有收获学习结果,教学没有实现逐层递进与提升。有些课,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式,但整堂课一直在一个平面上重复,也就没有价值,因为学生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与进展。可见,教学设计对学生不同层面的结果预期十分重要。
怎样保障课堂的逻辑性?需要做好教学设计的几个步骤。一是自己钻研教学内容,把文章读深吃透,再按照目标拆解知识点;二是站在学习者的立场预设问题并预设解决方案,即把教学内容变成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设想在课堂上如何有序推进,让学习内容一步步走向清晰,问题一步步得到解决,认知与能力一步步得到提升。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课前系统(有怎样的底子,做怎样的铺垫,需要怎样的准备)、课中系统(预设怎样的问题,使用怎样的手段,达成怎样的目标)、课后系统(怎样检测,怎样巩固,怎样应用)进行通盘统筹。比如将《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为“感知画面美、品味语言美、领悟情感美”的递进结构,就像为课堂安装思维引擎,每个环节既是前阶段的自然延伸,又是后续学习的必要铺垫,形成持续的知识生长力。再如《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采用“概念梳理、案例验证、现实批判”三步法,让学生经历从知识输入到观点输出的完整思维历程,实现“接受、探究、创造”的思维升级。
缺乏逻辑性的课堂,要么内容呈现混乱,难易倒置;要么知识板块之间过渡生硬,缺少内在流动感;要么只是各种资料和文本解读结论的大杂烩,一股脑儿呈现给学生,没有循序渐进展开。比如《赤壁赋》教学,有教师用10分钟讲解“壬戌之秋”的时间背景,5分钟播放影视片段,15分钟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最后10分钟讨论“苏轼的现代价值”。这种设计看似高深,实则难以建立完整的认知体系,教学环节的无序切换会加速认知资源的耗竭。正如一篇逻辑性差的文章难以表情达意一样,缺乏逻辑性的课堂也总是收效甚微的。逻辑不清晰,教学的收益会受损不少,甚至学生本来明白的东西被教糊涂了。思维发展与提升本就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几乎每一堂课都是在经历感性体验到理性建构的过程。逻辑性差的课堂,无疑是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思维搅乱与破坏。
逻辑性强的课堂犹如一首好诗,起承转合,推进自然。我们经常形容一些好课如“行云流水”,说的正是这种课堂流程符合逻辑,伸缩自然,流畅舒展。
(作者系特级教师,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5年03月26日第12版
作者:任 玲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