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法国女钢琴家丽莎·德勒沙尔在上海音乐厅的舞台上,用钢琴文献中居于核心的数首力作告诉我们:什么是艺术。
有人说:即便李斯特全部作品的乐谱都付之一炬,仅幸存下《b小调钢琴奏鸣曲》,也丝毫不会减少他作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新音乐”思潮中最重要作曲家的成色。这部长达半小时的恢弘巨著上承古典主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之衣钵,下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复杂结构音乐之大门,故而被众多优秀钢琴家视为登顶缪斯女神所在地帕纳索斯山的标志。虽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但评判这样半个小时不间断表演的水平之高下,首先需要提出的准绳就是有无良好的整体感——德勒沙尔正是在这一点上让众人为之称道。她没有留恋于任何一个细枝末节,而是超越个别音符和乐句,使聆听体验不拘泥于一分一秒的物理时间,带领我们飞跃到宏伟建筑的顶端,俯视乐曲全局。四个字:纲举目张;一句话:30分钟仿佛一次呼吸间就嗖地过去了。
再观察音乐会上的另一条动线:肖邦的两首叙事曲。他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作品编号为23,一个钢琴家直到敢于将肖邦的作品23搬上舞台,才能宣告其趋于琴艺上的真正成熟。德勒沙尔弹奏的乐曲开篇空八度引子甫一亮出,我的视线就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所模糊,恍惚之间,钢琴家化身为年迈长者,用语重心长的口吻讲述着波兰民族的历史。如果说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借奏鸣曲之名,行沉思人生之实,那么肖邦的叙事曲则相反,他把奏鸣曲的面子当作里子来穿,用奏鸣曲式的结构框架支撑起叙事曲体裁的叙述手法,这在钢琴家德勒沙尔十指之下体现为前后呼应的主题呈现方式,辅以行云流水的线性晓畅度,上下半场分别演绎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和《f小调第四叙事曲》皆如是。
最后,不妨用简洁的文笔谈谈德勒沙尔诠释李斯特《唐璜的回忆》的艺术效果,因为这是整场音乐会中分量最“轻”的曲目。看到这里,懂行的乐迷大概已经拍案而起:虽然就艺术价值而言,这首莫扎特歌剧的改编曲无法与李斯特的奏鸣曲或肖邦的叙事曲相提并论,但是如此技巧超绝的炫技作品岂可“轻”描“淡”写?!莫急,这恰好是钢琴家德勒沙尔的高妙之处,也正中笔者下怀:须知“内紧外松”和“举重若轻”才是艺术家对于艺术的不二追求。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