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4月4日电(记者马丽娟、马思嘉)一群十几岁的少年一日步行108里,中途还要翻山越岭,在许多人听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宁夏固原市的两所中学,这样的行为已坚持30年。
位于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的任山河烈士陵园,长眠着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等时期牺牲的391名烈士。1995年起,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每届新生都会在学校组织下,徒步到陵园祭奠英烈,从天不亮走到天黑,历经15个小时,差不多要走8万步。
活动的发起者是时任固原二中校长的韩宏。1993年,一篇评价中国孩子不能吃苦的文章在教育界引发很大震动,当时韩宏很不服气,也陷入了深深的忧思:“我们的孩子到底能不能吃苦?我们如何为祖国培育好下一代?”
固原市所处的六盘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韩宏由此萌生了锻炼学生体能的想法。
从此,历届新生用稚嫩的脚板,一遍遍丈量这条通往烈士陵园的路。30年的坚持和传承,让这项活动从最初的体能挑战,变为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在时代发展中孕育出丰富且深刻的内涵。
“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跋涉,更是心灵的远征”“108里路,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是感人的师生情?什么是集体的力量……这就是见证!”“看着那掩映在青山翠柏之中的纪念碑,我只觉得一股凛然之气、一派壮烈之感、一脉博大之情,似有熊熊烈火炙烤着我的心……”
泛黄纸页上,历届新生记录下了百里徒步带给他们的触动。
“孩子们在给烈士擦墓碑时肯定会思考,他们是谁?和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要给他们扫墓?他们为何埋在这里?这些灵魂之问,把抽象的爱国拉到眼前了。”固原市弘文中学校长任皓说。
首次徒步时,遭到不少人的反对,社会上也在质疑,为什么要组织这项活动?韩宏当时回答道:“出于对教育的理解。”当记者向任皓抛出同样的问题时,他没有着急回答,而是向记者讲述了几个小故事。
2009年春,因为流感,徒步活动未能开展。第二年再组织时,许多已经升入初二的学生给任皓写信,强烈要求和初一新生一起徒步,他很感动。“大人们认为吃苦的事情,他们却坚持要做,说明在他们心中这不只是吃苦的事情。”
2021年徒步当天赶上雨夹雪,一个女孩滑倒多次,满身泥水,右拳却始终紧握。任皓起初担心这名学生是不是生病了,等抵达陵园,站在烈士墓碑前,小女孩的手松开了,他才发现原来女孩手里握着一朵献给烈士的小白花……
今年刚刚结束的任山河之行,也有一个女孩面对老师“还能坚持吗”的关切询问,笑着说:“坚持肯定是要坚持的,小白花还没送呢!”手中那朵小白花,是孩子们对烈士发自内心的敬意,是传承英烈精神的郑重承诺。
“作为校长,你说我能把这件事停了吗?其实我们常常感动于学生对我们的教育。”任皓说,30年的坚持,是历任校长从“立德树人”出发的主动引导,更是历届学子的自觉传承。
30年,已有3万多名少年走过这条“英雄路”。
弘文中学初一年级主任刘银娟今年第六次参加徒步,她还记得1999年,瘦小的她穿着母亲做的花布鞋走完全程,脚上磨出两个血泡,返校时刚好下雨,“脸上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哗哗往下流”。
“现在回过头想想,觉得自己真了不起。走完这108里,我觉得人生再难也不过108里。”刘银娟说,那次徒步在她心中点燃了信念的火花,今后人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可以无数次点燃这个火花,照耀自己前行的路。
十年后,她又回到母校成为一名英语老师,带着每一届新生重走任山河,将薪火传递。
时光沉淀,百里徒步的“含金量”还在提升。当跋涉百里跨越历史的祭奠结束时,当一个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经历了人生中一次重大洗礼时,迎接他们的是师长们手捧鲜花的夹道欢迎,是夜空中为他们绽放的绚烂烟花,这座从历史中走来的西北山城沸腾了。
如今,学生们的百里徒步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任山河烈士陵园每年至少有五万人来祭扫,活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支持,公安、交通、医院、蓝天救援队、红十字会等多部门组织人员,全程为孩子们保驾护航。
为什么一群少年徒步祭英烈会打动这么多人?人们一定从这些孩子们瘦小的身板上看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
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的道路两旁,山花正烂漫。陵园正中央,“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巍然挺立,苍松翠柏间,一排排烈士墓碑前,摆放着学生们跋涉百里而来敬献的鲜花。
隔着墓碑,少年与烈士遥遥对视——这信仰,穿越时空。这盛世,如您所愿。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