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时发现便池或纸巾上有血迹,是肛肠疾病的常见症状。若连续数日出现便血,可能提示身体存在需要关注的健康问题。血液颜色、出血量及伴随症状的不同,往往对应不同的潜在诱因,及时辨别有助于采取正确应对措施。长沙东大肛肠医院主治医师张淑红来介绍一下持续性便血的常见诱因。
痔疮或肛裂出血
痔疮是肛门静脉丛扩张形成的柔软团块,排便摩擦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典型表现为排便后滴落鲜红色血液,血渍附着于粪便表面,多无疼痛。肛裂则因肛门皮肤撕裂引起,出血量较少,但伴随排便刀割样疼痛,便后痛感可持续数小时。
肠道息肉或肿瘤
肠道内生长的息肉或肿瘤在受到粪便摩擦时可能渗血。血液常与粪便混合,颜色呈暗红或深褐色,可能伴有黏液。若同时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体重下降等情况需高度警惕。
炎症性肠病活动期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发作时,肠黏膜充血溃烂可引起持续性便血。血液多与脓液混合,伴有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病情易反复。
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肠道分解后可能排出黑便,质地黏稠如柏油。若出血量大,可能伴随呕血、心慌、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
若血液呈鲜红色,可能提示肛门直肠病变;暗红色或黑色血液则需排查上消化道问题。若伴随腹痛、发热、乏力、消瘦等症状,或出血持续超过三天,应及时就医。有肠道肿瘤家族史、长期便秘或炎症性肠病者更需警惕。建议记录出血特征、调整饮食、避免久蹲用力及暂停剧烈运动。
长沙东大肛肠医院提醒,便血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既可能是轻微肛周问题,也可能提示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无需过度恐慌,但应避免自行用药或拖延检查,建议及时就医进行针对性检查,以免加重病情。日常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及科学排便习惯,有助于降低肛肠疾病发生风险。(通讯员 卿佩星)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