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日报】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钟艳 朱文青
4月12日,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肿瘤科静疗护理团队首次应用“3CG磁导航定位技术”,仅用20分钟精准搭建生命通道!从此,复杂病例的静脉治疗在该院不再是“盲人摸象”,正式跨入静脉智能导航时代!
在静脉血管里安装“GPS”定位 护士有了一双“透视眼”
75岁的黄刚(化名)是一名晚期结肠癌老年患者,他体形消瘦、腹腔积液、胸腹腔压力高,传统心腔内电图导引定位技术难以满足需求;56岁的胡金安(化名)是一名终末期肝恶性肿瘤患者,长期卧床,血管条件极差,既往多次PICC置管过程中遭遇送管困难,导致导管难以到达预定位置。4月8日,肿瘤科静脉治疗团队在朱霞护士长的带领下,依托3CG导管尖端定位技术,仅用20分钟便顺利完次PICC导管置入,术后影像学验证显示导管尖端精准抵达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理想位置,患者全程无不适反应,次日便顺利开展化疗、免疫等治疗。
朱霞指出,以往这类患者从置管到拍片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往往要经历“置管室-影像科-病房”的多次转运,整个过程耗费近2小时。若导管出现异位,还需更多时间进行调整,不仅影响了患者治疗的及时性,还可能增加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3CG导管尖端定位技术不仅解决了胸腹腔积液患者因解剖结构改变导致的定位难题,更为淋巴瘤、肺癌等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全周期血管通路管理方案。
什么是3CG导管尖端定位技术?
3CG导管尖端定位技术,被誉为“血管通路的GPS”,通过三维电磁场实时追踪技术,结合患者个性化血管解剖结构,实现了导管尖端位置的毫米级精准定位。
操作过程中,置管者可同步通过显示屏直观观察导管走向,动态调整路径,大幅提升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同时有效规避了传统盲穿或超声引导的误差风险,为患者提供了高效精准的置管体验。该技术适用于血管条件差、凝血功能障碍或需反复置管的患者,其零辐射、高精准、可视化的特点,能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尤其对于危重症患者,该技术的使用能快速为患者搭建生命通道及时接受治疗,降低药物外渗风险。
3CG导管尖端定位技术优势有哪些?
精准实时定位,实现尖端位置可视化。传统PICC置管依赖临床经验与超声引导,但对于血管迂曲、水肿或解剖异常的患者,导管尖端易异位,3CG导管尖端定位技术通过腔内心电图实时监测与磁场感应成像双结合,使得PICC导管尖端位置可视化,更精准地实时定位导管尖端在体内位置。
无痛少创,降低并发症风险。传统穿刺需反复调整导管位置,患者需长时间保持固定体位,易引发不适。3CG导管尖端定位技术通过实时成像精准引导导管走向,大幅缩短操作时间,减少血管壁损伤,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大大降低。
降辐射负担,医患双受益。传统X光定位需多次扫描,辐射暴露风险高。3CG导管尖端定位技术依赖电磁信号与腔内心电图,医患双方均减少了辐射危害,尤其为儿童、孕妇等敏感人群提供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