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南州福泉市教育局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起“三维协同,四轮驱动”的劳动教育新模式。通过三年实践探索,全市建成劳动教育基地7个,实现中小学劳动教育覆盖率100%,形成具有福泉特色的劳动育人新格局。
构建“三位一体”保障体系
福泉市出台《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系统纳入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专项督导机制,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方案实施“三个一”管理制度,即每月开设一节劳动教育示范课、每季度举办一次成果展示、每年召开一次总结交流会。
同时,福泉市积极拓展校外劳动教育资源,与农业园区、非遗工坊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校园+田园+家园”三位一体的实践矩阵。依托双谷生态园设立农耕实践基地,在仙桥苗寨打造蜡染工坊,推动劳动教育与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合。
在师资建设方面,福泉市组建由专业教师、行业能手和家长导师共同组成的复合型师资团队,实施“双师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全市共有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286人,其中包含26名非遗技艺传承人,为课程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打造“三化融合”教育模式
课程体系化。构建“基础+拓展+特色”三级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注重生活技能培养,拓展课程涵盖茶艺、3D打印等内容,特色课程融入福泉阳戏、太极养生等地域文化,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与地方性。
实践项目化。围绕“春播秋收”农耕计划、“匠心传承”非遗研习等六大主题,推进劳动教育项目化实施。如陆坪小学开展“我是小茶农”项目,学生每年平均参与采茶、制茶实践达15课时。
评价多元化。建立“过程+成果”双维度评价体系,采用成长档案袋、劳动护照等方式,全面记录学生劳动表现与发展成果,将劳动素养有效融入综合素质评价。
深耕“在地化”教育实践
福泉市依托5万亩梨园和万亩茶园资源,开发“果树认养”“生态监测”等农耕实践课程,推动农业资源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龙昌中心小学建成校园智慧农场,学生年均参与种植实践达40小时,切实提升动手能力和生态意识。
在非遗传承方面,将苗族蜡染、布依族枫香染等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系统转化为劳动教育课程,推动传统工艺进课堂。市三中设立“非遗工坊”,组织学生开展技艺学习与创作,相关作品多次在省级工艺类赛事中获奖。
同时,福泉积极探索产教联动路径,与川恒化工等本地龙头企业合作,开发工业劳动课程,组织学生参与产品包装设计、生产流程观摩等实践环节,让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协同推进。
福泉市聚焦“机制保障—课程创新—实践深化—协同育人”四个环节,构建全链条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成为不可或缺的“必修课”。下一步,福泉市将持续深化“劳动+融合教育”路径,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福泉力量”。
特约通讯员 李榜松
贵州教育报记者 郝梦
编辑 杨睿
二审 廖波
三审 赵宏斌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