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周千清
凌晨4点的鲁西南小镇,人声鼎沸的交易市场与跨境电商仓储中心同步苏醒。
从三代传承的“发商世家”到返乡创业的电商新锐,从手工分拣的岁月沉淀到自动化生产的现代车间,鄄城县用半世纪光阴将青丝编织成年产值50亿元的产业版图。
这座占据全国七成人发原料交易量的“中国发都”,正以传统集市与现代电商交织的独特生态,在全球化浪潮中续写新的产业传奇。
千年青丝市集的新曙光
4月3日破晓,菏泽市鄄城县郑营镇经济街的人发交易市场已是摩肩接踵,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发交易买卖方,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菏泽鄄城有‘中国发都’的称号,全国各地的人都到这里进行人发原料购销,很热闹。”于高华是鄄城县郑营镇人,他告诉记者,鄄城的人发产业集中在郑营镇和富春镇。上世纪60年代,这两个乡镇的发制品购销产业就开始发展。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家从爷爷辈就开始从事皮毛购销买卖,父亲干了一辈子人发购销买卖,自己也干了十来年,如今20岁的儿子也从事发制品产业。
“爷爷那一辈最早是购销马鬃、羽绒、动物皮毛、人发,从那时起,就走街串巷做买卖。”于高华说,如今鄄城人发国内从业者尽知,郑营镇和富春镇也有固定的集市和交易时间。“郑营镇的人发交易成集时间是农历一、三、六、八,富春镇人发交易成集时间是农历二、五、七、十,十天八个集,每天都有很多人。”
“人发产业是我们的传统产业,你看这集市里,年龄大的都六十多岁了,依然干劲十足,而且他们经验丰富,一打手就知道发质如何。”从业者从20岁到60多岁,一根青丝串起了当地人的致富经。40岁出头的于高华坚持着父辈传下来的生意经,在人发领域已经干了十余年。“全国各地跑着收头发,一般去一趟半个月左右,东到青岛,南到广州,再回到老家交易。”从业十余年的于高华,一直经营的是产业上游的购销生意,对于儿子未来的职业规划,他有更深一层的考虑,“在工厂,他能接触到假发制作的全流程,包括拉发、钩发等,干几年就是熟练工,未来的职业选择就更多了。”
鄄城县发制品产业,就在这样的传承下,成为一方水土的支柱产业。
电商基因激活传统产业
不同于于高华寄希望于儿子制发手艺的传承,早早在南方接触网络销售的谌鸿鹏,想到了家乡传统产业“触网”销售的创业路子。
“早在2013年,我姐姐就在发制品厂上班,对这个行业比较熟。2016年,我和姐姐开始在网上销售假发,主要销售男士假发。”谌鸿鹏说,家门口就是假发生产基地,货源充足,并且运输成本低,加上这几年的用心经营,他的网店销量稳定向上,员工也从最初的20余人增加到如今的50余人。返乡创业的谌鸿鹏不但实现了财富自由,还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
抖音平台上,以谌鸿鹏公司注册的“阿鹏假发团队”抖音号已经有45.9万粉丝。晚上8点,他的直播团队仍在细致介绍假发产品。谌鸿鹏说,男士假发他已经销售到抖音平台前几名,下一步的重点是打开女士假发市场。
双循环战略下的产业升级
“现在车间生产的还是去年的订单,海外需求量大。”鄄城县新达发制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卫顺说,跨境销售和国内销售并行,这种“海内外同频共振”的发展策略,是这家发制品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双循环”战略的生动写照。
鄄城县泰达工艺品有限公司构建“亚马逊品牌店+TikTok直播基地+独立站私域”立体矩阵,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设立了门店,以“前展后仓”的方式玩转“小单快反”,开发出的12个细分品类中,渐变挑染接发产品在欧美消费群体中引发风潮。
菏泽裕兴发制品有限公司引入自动化漂染设备,过去人工挑染需要3天,现在8小时就能完成定制化生产。2024年,新达公司跨境电商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退货率降至3.2%,美国市场48小时送达履约率达98%。
几家企业的发展,是鄄城传统发制品产业转型发展的样本。近年来,鄄城县秉持“不能把传统产业当作低端产业简单退出”的理念,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制品产业实现稳步增长。
2024年全县发制品进出口企业141家、占全县进出口企业总数的76%,实现进出口25亿元、占全县进出口总额的70%左右。年加工档发5000吨,各种发制品3000万件,90%以上的产品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原材料集散地和出口产品加工基地之一。
产业聚变进行时
近年来,发制品行业竞争渐趋激烈,尤其是受电子商务影响,跨境电商门槛低、进入易、平台多、模式多,导致行业在产品质量、产品价格等方面竞争无序,对行业造成一定冲击。
为最大程度发挥集群效应,鄄城县规划建设了发制品产业园。目前,一期二期已建成入驻60余家企业;三期规划占地320亩,总投资5亿元,入驻发制品企业19家,可实现“当年入驻、当年投产、当年达效”,项目全部满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5亿元,带动就业8000余人,将有效推动全县发制品产业蓬勃发展。
三期鄄城海森林发制品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117亩。项目由青岛海森林集团投资建设,作为中国发制品标准制定单位,其高端产品年出口额一直稳居行业第一。本项目作为鄄城县人发产业龙头项目,通过双方通力合作,将不断擦亮“鄄城人发”品牌。同时,依托该公司50多项创新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长效抗菌技术、流水线自动上色技术,生产新型蛋白发、隐形中空发束等高端产品,将年产120万条发帘发块接发产品,主要销往欧美、非洲等地区。
青丝为弦,奏响的不仅是鄄城三代人的财富乐章,更折射出中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层脉动。当农历集市的烟火气与跨境电商的云仓储在凌晨四点相遇,当老师傅的指尖技艺与智能机械臂在车间共舞,这条从鲁西南延伸至欧美街头的假发产业链,正以25亿元年产值验证着传统产业的现代生命力。
相关新闻
鄄城匠人创新工艺
首件“人发旗袍”问世
山东鄄城55岁的手艺人杨一山历经12年研发,成功突破人发纺织技术难题,制作出国内首件完全由人发制成的旗袍。这件标价16万元的特殊服装,为传统发制品行业开辟了新方向,目前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鄄城县郑营镇杨一山的工作室,特殊旗袍引人注目:除了装饰,全部由真人头发手工编织而成。“头发比蚕丝更柔韧,但如何无缝连接发丝是最大难关。”杨一山介绍,传统打结或胶粘方式会影响织物平整度,经过数百次试验,他最终研发出电脑控制的接发机器,实现发丝5秒无缝对接,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两项专利。
2012年,从事人发购销的杨一山萌生创新想法:“既然蚕丝能织布,人发为什么不能?”为此他投入全部积蓄,甚至将在青岛工作的儿子拉入研发团队。父子俩在自家车库改造的实验室里,用坏7台试验机,历时12年终于攻克技术难关。
在2024年广交会上,这件标价16万元的“人发旗袍”首次公开亮相。杨一山现场展示检测数据:发丝布料透气性是亚麻的3倍,抗撕裂强度达丝绸的5倍,还具有天然抑菌特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见闻文章网 琼ICP备2023007320号-23